四川省电子学会关于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公示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21 20:25:00
四川省电子学会关于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公示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川科奖字〔2020〕5号)要求,我学会共拟提名 8个项目(人选)参加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其中:科技杰出贡献奖1 名、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6项、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类1项。
现将本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予以公示,拟提名项目(人选)内容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0年5月21日至5月27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向学会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证明材料。
电 话:028-83206889 83205986
电子邮箱:scsdzxh@163.com
通讯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大楼510
附件1: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杰出贡献奖
附件2: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类
附件3: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国际科技合作类
四川省电子学会
2020年5月21日
附件1:
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
-科技杰出贡献奖
候选人基本情况:
卢建川,男,1964年10月出生,从事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建数据链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提名者:四川省电子学会
提名意见:
卢建川同志连续在川工作20余年,长期立足于科研工作。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在战术通信(特别是航空通信)、全军及航空数据链、空军信息网络、军/民航空管系统、c919飞机航电系统等方面担任了多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总师,为上述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优势,使我国数据链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对推动四川省科技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卢建川同志积极响应科技创新及创新体系重构实践,担任中国电科十所数据链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集团公司新型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辅助集团公司获得数据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定点。中心着力突破传输组网、信息处理、网络定位等核心技术,开展了30余项专题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型号工程和预研项目中,有力支撑了领域技术发展和装备研制。
卢建川同志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参与两本书籍编写,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了多个期刊编委,为科技知识传播作出贡献。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先后培养1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多名中国电科十所总师级技术骨干,为该领域的技术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并取得突出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推荐材料属实,符合推荐条件,本学会提名卢建川同志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杰出贡献奖。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卢建川同志曾获国家料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先后获得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オ工程”入选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信息产业部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集团公司“百名精英“等称号;是总装军事通信与信息安全专业组、空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空管委空管总体技术专家组专家,抗干扰通信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客座教授,国家教委公派赴美访问学者。
从事技术研究工作20余年,任副总工程师16年,在战术通信(特别是航空通信)、全军及航空数据链、空军信息网路、军/民航空管系统、C919飞机航电系统等方面担任了多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总师,为上述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优势。主要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如下:
一、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的成就
担任XX地空超短波抗干扰通信系统技术总师,在国内首次设计并实现了新一代地空通信系统,突破了高速跳频与直接序列扩频混合抗干扰通信关键技术,成为我军主流多功能战术通信装备,创造经济效益十几亿元,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任全军XX数据链I型系统技术总师,主持在总体方案设计、工程标准拟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集成联试、系统定型、部队试验试用演练等方面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建成并广泛推广装备了我军第一代通用战术指挥控制数据链系统,为我军数据链系统建设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项目共获得十余项专利,制定并发布国家军用标准、工程标准近50项,评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担任全向武器XX数据链、X代机机间XX数据链、XX宽带数据链等项目技术攻关组技术总师,在国内首次突破了高机动平台多面相控阵天线定向通信组网、隐身/抗干扰信号设计、高精度时间同步、低时延信息分发、无线宽带传输等关键技术,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极大地提升了我军武器平台网络化协同、精确打击和实时情报分发能力,开拓了新型数据链装备的广阔应用领域;
在全军通用数据发展型项目论证技术总师,在我军下一代通用数据发展策略、体系架构、技术体制、标准体系及型号研制方案等设计论证方面起主导作用,为实现我军数据链统型优化,技术跨代做出了突出贡献;
担任空军专用信息网络项目常务副总师,组织带领集团公司10、14、20,28、29、30、38、54所等多家单位完成网络体系、技术体制、标准体系、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仿真试验验证等技术攻关,开发集成协同数据链、宽带数据链、天基数据链及空中通信节点装备,打造我军新一代空中层战术通信网路,为空基运海机动通信网络体系及装备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参与810工程总师组工作,主持完成了数据链体系架构设计研究,支撑了全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顶层推进工程系统体系架构设计论证任务;
作为技术总监,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工程C919飞机航电系统通信导航、外部通信及机载信息分系统研制,指导完成项目联合论证、技术投标、联合设计(JDP)、大客CNS数字原理样机研制等工作。
作为航电公司管理者代表,指导完成了AS9100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外第三方评估公司的评估,为建立民机适航取证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磁;参与军航新航行系统建设论证,承担军/民航甚高数据链(VDL)论证及数传终端研制任务,首次开发了基于自组织时分多址组网协议的VDL设备,为推进我国新航行系统的建设进程做出了贡献。
二、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
积极响应并投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及创新体系重构实践,参与数据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规划、论证、申报、答辩工作,组织拟制并提交多份论证报告,辅助集团公司获得数据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定点。
作为十所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组建并发展了十所首个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室。2013年,任十所数据链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集团公司新型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着力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技术研究。在工程中心设立、研究方向和课题指南确立、研究工作指导、学术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目前共形成技术报告50余份,仿真报告20余份,协议设计和标准草案5份,公开发表论文30篇,技术专辑两份,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三、重大项目策划与专家咨询方面的业绩:
总装专家:担任联合战术通信系统II期背景项目数据链课题责任专家,指导集团、中船重工等多家单位完成了十余项预研关键专题研究,获得6项优秀、10项良好的优异成绩。提出并完成了新型数据链、空基通信网络、无人作战平台信息系统、分布式作战管理、无线认知网络等课题的指南编写,为落实“十三五”预研任务抢得了先机;
空军及空管委专家:积极参与空军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国家新航行系统、低空空域空管系统等重大背景项目论证,先后提交空军信息化顶层设计、军民航新航行系统发展等多项建议报告。提出针对美军“空海一体战”战略,“四网一体”体系从本土走向远海,作战成员随遇入网,拓展武器协同、有人/无人协同、传感器协同体系,大力发展远海机动作战网络等建议,被列入专家委情况通报中;参与“关于加快空基无线骨干网演示验证的建议”提案拟制,已提交空军首长及专咨委领导决策;提出的航空武器协同数据链、宽带数据链装备发展建议已得到机关认可和采纳,为推动航空数据链系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参与《数据链一信息系统连接武器系统的捷径》和《军事通信—信息化战争的神经》书籍编写,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担任《电讯技术》编委会副主任、《电讯技术动态》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编委,为科技知识传播作出了贡献;先后培养硕士
研究生10余名,作为十所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指导教师,培养辅导了多名总师级技术骨干;作为抗干扰通信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主持完成多项基金项目研究。
附件2:
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
-科技进步类名单
项目名称 | 提名者 | 提名意见 | 项目简介 | 主要知识产权及标准规范等目录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高精密全数字 阵列雷达前端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高精密全数字阵列雷达前端”项目,是针对数字阵列雷达这一科学难题,研制一种将数字技术与射频技术结合,实现全数字化的阵列TR组件。采用了射频、数字、光电混合技术架构,使项目具有性能优、可靠性高、体积小等优点。并对项目展开了实时校准技术、综合性能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研究成果: 1.利用高精度的AD/DA转换结合实时校准技术,实现了一种数字阵列关键部件; 2.采用了自适应的矢量调制技术,实现了发射信号的高精度幅相控制; 3.采用新型的零中频算法,使载波抑制提高到60dBc。 4.项目成果满足实际工程需求,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在数字阵列雷达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对照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授奖条件,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 研制一种将数字技术与天线技术结合,在发射和接收模式下以数字波束形成取代传统模拟波束形成,产生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数字阵列雷达,使产品具有体积小、功能全、具有高稳定性、响应快、输出稳定、功耗低、集成度高等优点,同时该产品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产品上使用的器件较少,稳定度高,有效的控制了生产成本。 | 1.知识产权名称:通过天线空间耦合来对TR组件收发通道进行校准的系统 专利号:2016107511609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 2.知识产权名称:零中频接收机 专利号:201320765068X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3.知识产权名称:一种多路数字TR组件 专利号:2017213134338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4.知识产权名称:一种具有校准功能的数字TR组件 专利号:2017216002595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 李 源、谭尊林、曹徵鉴、石成才、姚 华、肖 攀 | 成都九洲迪飞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毫米波单层片式 瓷介电容器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毫米波单层式瓷介电容器”项目,是通过自主研发COG-900、BX-262A和Y7-253新介质材料,成功研制CC/CT/CS系列产品。性能与美国ATC公司116系列中的M、CA、F系列产品和DLI、PRESIDIO公司的产品相当,能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该项目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该项目成功制备出1inch、2inch陶瓷基片,表面基片粗糙度<0.2µ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实现产品切割精度0.02mm,解决产品金属卷边及陶瓷材料背崩间题,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该产品可满足神舟飞船、北斗二代、HXXX工程、JXXX工程型号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助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本项目的完成打破了国外高端军用陶瓷瓷料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对我国军用宇航级高端陶瓷瓷料的生产技术进步和毫米波单层片式瓷介电容器向片式化、模块化、集成化、高性能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 | 本项目属于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是对高端瓷介材料和瓷介电容器的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基于自主开发的介质材料和瓷介电容器生产线,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设计、介质材料、基片制备、电极制备、产品切割、产品测试、产品筛选等全套工艺规范和工艺生产线,研制的CC1101/CC1201/CT1101/CT1201/CS1101等系列产品可替代美国ATC公司116系列中的M、CA、F系列产品,产品批次合格率在95%以上,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知识产权名称:一种高性能Ⅲ类陶瓷电容器 专利号:ZL201320627248.1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2.知识产权名称:一种电极埋入式单层片式瓷介电容器; 专利号:ZL201621455521.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3.知识产权名称:一种宽带芯片电容器 专利号:ZL201820582849.8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4.知识产权名称:一种阻容一体芯片器件 专利号:ZL201920994732.5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 黄俭帮、冉洪汀、林晓云、曹志学、李少奎、黄振娟 | 成都宏科电子 科技有限公司 |
高压多层瓷介片式电容器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高压多层瓷介片式电容器”项目,解决了提高产品的耐电压冲击能力等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耐电压冲击能力。通过设计技术平台、工艺技术平台和测试技术平台的建立,覆盖了5000V及以下产品的设计。产品经检测、环境试验设备和检测方法全部满足高压型谱类产品和GJB1940-1994的要求,产品寿命最高可延续至10000h,其失效率等级达到M级。 该产品研制成功,实现了与美国NOVACAP公司X7R-commerical-16Vdc to 10KVdc系列同型号产品的兼容互换,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通过创新优化设计和工艺,成功研发了系列化的高压多层瓷介片式电容器,抗电强度高、可靠性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在整机系统电子线路中作旁路、耦合、调谐、阻抗匹配和直流阻隔等作用。 本项目的完成还特别解决了进口元器件质量可追溯性和可靠性不能有效保证的核心问题,并打破了国外对军用配套元器件的封锁,避免在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上受制于人。 综上所述,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 | 本项目是总装备部2010年军用电子元器件型谱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004XY0100-1。项目研制过程中,采用悬浮电极的内电极排布、电极图形边缘圆弧化处理和增大内电极的留边量,解决了提高产品的耐电压冲击能力等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耐电压冲击能力;通过设计技术平台、工艺技术平台和测试技术平台的建立,可覆盖5000V及以下产品的设计。产品经检测、环境试验设备和检测方法全部满足高压型谱类产品和GJB1940-1994的要求,产品寿命最高可延续至10000h,其失效率等级达到M级。 该产品能与美国NOVACAP公司X7R-commerical-16Vdc to 10KVdc系列同型号产品的兼容互换,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 1.知识产权名称:电容正电压系数反铁电陶瓷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专利号:ZL201110259284.2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2.知识产权名称:一种抗电强度高的中高压片式陶瓷电容器 专利号:ZL201320627494.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3.知识产权名称:一种筛选瓷介引线电容器用的通用型实验夹具 专利号:ZL201320627533.3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 李军、王兴才、张玲、秦英德、陈亚东、钟仕维 | 成都宏科电子 科技有限公司 |
DRSP型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 处理系统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DRSP型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项目,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主要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系统相当,部分关键技术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型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系统作为天气雷达的核心分系统,随整机先后参与了“2017年度青藏高原联合观测试验”、“夏季青藏高原东移云团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研究”和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等科学研究实验,获得非常宝贵的实验数据。系统得到了2017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4月16日节目报道,受到国内外极大关注,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已批量装备S、C、X和Ka等多个频段多种体制天气雷达百余部,用户覆盖中国气象局、民航空管局、国家电网、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直接经济效益3450余万元,支撑天气雷达整机合同总金额上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推广至其他军用天气雷达,进一步提高我国天气雷达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对国家信息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 | 该项目突破了“基于服务器的软件化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双偏振双通道大动态扩展技术”等关键技术,达到了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关键技术标准统一方案》之探测要素多,探测精度高的要求,实现了“以硬件技术为核心,面向专用功能”的信号处理系统。该项目于2019年8月16日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 知识产权名称:雷达双频数字波束形成系统及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618004763.3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2.知识产权名称:相控阵天气探测雷达监控系统及其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318002869.6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3.知识产权名称:一种全集成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720502536.2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4.知识产权名称:DRSP型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处理软件V1.0 授权号(标准编号):05585641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5. 知识产权名称:DRSP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软件V1.0 授权号(标准编号):05585646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知识产权名称:一种相位编码消除同频干扰方法及系统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710319962.7 法律状态:已受理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7.知识产权名称:一种相位历程建模补偿相干积累信噪比损失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910402484.5 法律状态:已受理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8.知识产权名称:天气雷达补盲平滑处理系统及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910412170.3 法律状态:已受理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 张伟、蒲莉、程兵、李强、杨旻、张达勇、谭学、高王军、郑振华、李开华 | 成都锦江电子 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国产大飞机配套机载无线电调谐设备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国产大飞机配套机载无线电调谐设备”项目,在国产“大飞机”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对无民机通信导航系统的核心设备无线电调谐单元(RTU)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取得中国民航局CTSOA认证为目标,完整覆盖民机机载电子设备研制和取证全过程,并形成国内民机航电无线电调谐单元的自主适航研发能力,实现了民机设备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驾驶舱核心控制管理设备自主适航研制的空白。 项目成果获得了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省内首台(套)认定,并在我国鲲龙600飞机上装机使用。研究成果在民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实现我国民机航电系统及设备国产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 | 无线电调谐单元设备是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信导航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实现通信导航系统的控制管理、飞机飞行管理系统或飞行员对飞机通信导航设备的无线电调谐、模式控制和状态显示等功能。但国内目前在核心航电设备适航研制方面仍是空白,ARJ21、C919等飞机均装备国外已取证适航产品,长期以来在技术和产品上受制于人。 本项目以取得中国民航局CTSOA认证为目标,完整覆盖机载设备研发、制造和取证的全过程,并形成了国内民用飞机航空电子领域无线电调谐单元的自主适航研发能力,实现了民机设备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驾驶舱核心控制管理设备自主适航研制的空白,为未来逐步摆脱国外垄断、实现更多民机设备国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涵盖了民用飞机通信导航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系设计、高安全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分布式设备冗余备份与数据同步、高设计保证等级实时嵌入式软件研发、民机机载设备适航认证等技术,研制出了无线电调谐单元这一大型客机、支线飞机通信导航系统的核心设备并完成了独立适航取证,实现了飞机飞行管理系统(FMS)及飞机通信导航设备的无线电调谐、模式控制和状态显示等功能。 | 1.知识产权名称:用于同步传输Cross-Talk数据的方法、装置以及无线电调谐系统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310754351.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2.知识产权名称:用于民用飞机通信导航系统的调谐数据同步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310727364.5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3.知识产权名称:一种满足DO-178C标准测试追溯目标的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510960262.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4.知识产权名称:一种满足DO-178C测试结果的实现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510988295.2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5.知识产权名称:满足DO-178C的代码覆盖率生成方法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610051717.8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6.知识产权名称:通信导航仿真系统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320849895.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7.知识产权名称:无线电通信导航激励仿真平台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220719533.1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8.知识产权名称:中电科无线电调谐控制逻辑软件 V1.0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4SR037504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软件著作权 9.知识产权名称:中电科无线电调谐显示软件 V1.0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4SR037451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软件著作权 10.知识产权名称:蛟龙600通信系统无线电调谐单元软件S型软件[简称:RTU] V1.0.0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6SR313099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软件著作权 | 王焱滨、雷国志、李华、叶文军、唐法荣、李嘉、刘江、杨金龙、冯众保、王青玲 |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宽带多路集成 开关矩阵 | 四川省电子学会 | “宽带多路集成微波开关矩阵”项目,所研制的产品为宽带多路集成微波开关矩阵,属于射频微波类电子产品。微波开关矩阵广泛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通讯设备、测量仪器、测试系统等电子装备中,在装备的前端微波模块和后端上下变频模块以及数字处理单元之间,起到分配射频信号的作用。 该项目自主研发的宽带多路集成微波开关矩阵,采用微波二次集成方式将整体功能划分到内部各微波组件中,内部微波组件综合采用多种小型化技术进行设计实现。该产品在233mm*160mm*49mm的体积下,实现了60路1.2GHz~18GHz开关矩阵单元,并可多单元组合使用,具有多路径选择、增益控制、信号组合、频段选择等功能,主要电气性能优越、体积小、可靠性高。 本项目突破了传统微波产品的设计思路和组成架构,采用了LTCC、MMPC等技术,对电路、结构和工艺进行一体化设计,项目产品已经在国家某型重点装备上获得批量使用,解决了系统小型化、轻量化、高可靠方面的技术瓶颈,相关技术和工艺在雷达、电子对抗、通讯、测试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该项目所述技术内容真实,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组成及无争议。 综上所述,本学会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科技进步类。 | 本项目宽带多路集成微波开关矩阵综合采用LTCC(低温共烧陶瓷)集成技术、MMPC(微波多层印制电路)集成技术、高密度组装技术等小型化技术进行设计实现。该产品在233mm*160mm*49mm的体积下,实现了60路1.2GHz~18GHz开关矩阵单元,并可多单元组合使用,具有多路径选择、增益控制、信号组合、频段选择等功能,主要电气性能优越、体积小、可靠性高,应用到机载电子系统中,体现出高性能和显著的减重优势,为实现机载多系统功能组合,减少机外天线数量,优化气动布局等提供了基础。项目产品已经在国家某型重点装备上获得批量使用,解决了系统小型化、轻量化、高可靠方面的技术瓶颈,相关技术和工艺在雷达、电子对抗、通讯、测试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1.知识产权名称:超多输入编码器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310487260.1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发明专利 2.知识产权名称:单刀双掷三态微波开关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520035019.X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3.知识产权名称:小型化频率源 授权号(标准编号):ZL201510960262.7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4.知识产权名称:一种频率预置电路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620182748.2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5.知识产权名称:一种宽带收发变频模块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721021747.0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6.知识产权名称:一种金属薄片剪切工具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920161005.0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7.知识产权名称:一种电缆成型的组合夹具 授权号(标准编号):201921088381.8 法律状态:授权 知识产权类别:实用新型
| 姚剑平、杨秀强、车志远、李硕友、杨先国、谢飞、张新春、韩娜、庞玉会 、张意、张晶、姚友谊 、旷仁雄、刘美玥 | 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 |
附件3:
四川省电子学会拟提名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
-国际科技合作类
候选人基本情况:
Martin Beeby,中文译名:马丁·毕比,男,1966年3月出生,国籍:英国,从事专业:机械,学士,就职于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
提名者:四川省电子学会
提名意见:
民机航电是我国“大飞机”重大专项国产化任务最为艰巨的攻关方向之一。我国民机航电系统自主研发起步较晚,研发人员对适航设计理念及产品研制过程的适航流程的理解非常粗浅,专业化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为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设立的民机航电研发总体单位,是国产“大飞机”C919航电系统的一级供应商。为加快自主民机航电产品的研发进程、与国际接轨,公司采用了与国际民机航电巨头组建合资公司、聘请国外技术专家、搭建国际化研发团队等多种方法。通过中英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公司聘请了对华友好的英国籍国际知名航电专家Martin Beeby先生来公司工作,担任我公司航电事业部的技术指导专家。
Martin Beeby先生作为DO-178C标准的编委之一,英国计算机协会成员,DO-178C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成员,SC205委员会成员,从事民机航电领域25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与项目管理经验。他参与了如Khronos OpenGL SC定义、ARINC 653、MILS等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以及与FAA在CAST写作上的接洽等,曾就职于劳斯莱斯,柯林斯,霍尼韦尔等国际知名企业,担任CQO、首席工程师等重要职位。
Martin先生的加盟一举将我公司航电技术研发起点提升至国际水准。Martin先生职业操守一流,待人诚恳热情,坚持现场指导。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项目团队对国际适航认证和航电项目的适航过程管理认知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到了国外同行业在项目管理、航电取证、民用航电系统、安全性软件的开发测试、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自动化解决方案、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建模代码生成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流程,对航电公司整体技发水平的提高有重大的推动作用。Martin先生在促进中外合作和学术交流、传授国际适航经验、先进的航电产品适航研发组织与技术、培养我国民机航电科研发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突出的贡献,为我国民机航电产业研究水平的提高、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体系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实际贡献,为我省民机航电产业实现引领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推荐材料属实,符合推荐条件,本学会提名Martin Beeby先生为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Martin Beeby先生在航空电子系统开发与适航认证等领域具有坚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曾在劳斯莱斯、柯林斯、霍尼韦尔等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重要职务。自2014年入职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后称“中电科航电”)以来,Martin Beeby先生作为CETCA这家国有企业引进的第一位外国专家,结合其多年航空电子及适航认证专业领域从业经验,带领中电科航电公司项目团队学习国外同行业在项目管理、航电取证、民用航电系统、高安全性软件的开发测试、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自动化解决方案、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建模代码生成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流程,对数据链团队和航电公司的技术水平提高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及我国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现状,Martin Beeby先生还根据其丰富的民机航电设备研发和适航经验帮助电科航电公司建立质量适航体系及支撑文件体系,完成了各类软件研发规范和流程建设,完成评审检查单25套、编码规范、需求模板、设计文档模板、验证模板等多个规范性文档,并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和适航骨干,在项目管理、航空技术、流程规范、专利申请和适航认证上,都为公司的发展乃至我省航电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Martin Beeby先生加入中电科航电后出任航电设备开发中心主任,负责规划和完成各项驾驶舱和客舱系统开发。先后主导了如C919数据链建设、C919客舱核心系统开发、支线飞机MA700客舱系统工作包开发等多个重大项目。
6年以来,Martin Beeby先生利用其专业的工程技术能力及丰富的行业经验,结合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及中电科航电企业发展规划,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航电系统开发与适航认证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适航领域专业技术与项目管理人才;(2)不遗馀力,倾囊相授,大力引进航空电子领域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3)尽心尽力,竭尽所能,鼎力相助国产大型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电系统国产化配套;(4)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积极推动我国适航研究中各类研发工作规范和流程的建设;(5)兢兢业业,成果显著,协助提高我国航电企业专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Martin Beeby先生的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理念与研究方法,中电科航电负责的多个具有国家意志的重大任务均顺利推进或完成,在技术层面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所获得成果均受到了行业同仁及各主机厂商的一致好评。Martin Beeby先生对公司技术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公司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省在航空电子系统开发领域的优势地位。
突出贡献一: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适航领域专业技术与项目管理人才;
1、技术工程能力培训
Martin Beeby先生为电科航电培养一批从事民机数据链研制的人才队伍的同时,协助电科航电逐步建立符合适航要求的民机航电研发体系,使电科航电初步具备了民机航电系统研发能力。在此能力基础上,电科航电开始承担其他民机航电研发任务,承担了MA700的客舱任务以及工信部十三五民机数据链技术研究项目,为电科航电后续民机航电业务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入职公司后,结合国内和公司的实际情况,Martin Beeby先生快速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研发、质量管理、适航管理体系,并通过教育培训、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了一支从事民机航电系统、设备和软件开发的人才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及成都市的民机航电产业的技术水平。一系列的培训指导项目组成员更好更快地理解适航研发流程,主要培训成果有:
l 《178-Training》
l 《254-Training》
l 《OOT-Verification》
l 《SOI-Training》
l 《Software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for airworthy systems -11》
2、项目管理方法培训
在项目管理方面,Martin积极协调与RC公司的项目管理事宜,参与诸如项目性能评价等活动。项目组成员在参与环境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一套国际化的管理流程和IT研制流程,对公司以后的国际化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相关成果有:
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 《Action Items》
突出贡献二:不遗馀力,倾囊相授,大力引进航空电子领域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
1、引入多项关键技术解决航电领域技术瓶颈问题
(1)机载设备软件更新技术
机载设备软件更新技术指在地面开放设备网口后,便携电脑连接设备并登陆机载信息系统,对该网络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数据加载的技术,以实现机载设备软件更新。数据加载功能都基于Arinc615协议实现,本应是通用的,然而由于各个厂商对协议的一些裁剪,导致出现不同厂商的设备的加载可能不兼容的情况。而且过去地面维护人员更新机载设备软件时,需要携带该设备商特定的地面端设备,然后更新软件部件到连接的机载端设备,十分不方便,并且传输方式也不统一(大多基于Arinc429)。本项目将重点研究机载设备软件更新技术,让数据加载功能做到兼容多种设备,实现通用化、网络化,并且实现基于以太网的数据加载功能。
(2)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设计技术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是指先进飞机上的实时计算机平台以及相应的分布式网络,包括若干个计算处理模块以及网络接口,IMA系统上可以驻留不同安全等级的应用程序,各种类型的数据均可接入IMA网络。IMA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硬件的共享,即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硬件单元,这种共享就可以减少处理单元数、网络数据线、I/O接口数量,同时还可相应地减小航空电子系统的重量、体积、功耗等。因此,研究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设计技术已经成为飞机的发展趋势。
(3)数据链架构分析和设计技术
数据链是 C919 通信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建立飞机机载设备与地空数据通信网络 连接,实现地面系统与飞机间的双向数据通信。数据链架构分析和设计技术,用于支持数据链 系统体系架构及网络结构设计,研究基于 IMA 平台的数据链应用及协议栈驻留技术以及数据链 与 HF 链路、VHF 链路、卫星通信链路、调谐控制、机载告警、指示与记录、显控等系统之间的 接口关系、数据流、控制流等,为数据链应用及协议栈的适航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4)环形以太网菊花链技术
环形以太网菊花链技术主要应用于客舱核心系统的研发中,该技术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环形 互连,能显著增加网络的可用性,但同时要考虑解决网络风暴问题。另外,航空公司或者飞机 OEM 制造商总是希望在更换故障设备或加改装时,部署尽可能简单,最好是智能识别,通过拓 扑发现确定设备自身位置,从而最终实现基于 IP 的自动配置。环形以太网菊花链技术,用于设 计实现满足客户要求的智能化的客舱核心系统,实现国产民机的国产化配套。作的一致性(正确)、可用性(实时)、分区容错性(无环形以太网菊花链技术主要应用于客舱核心系统的研发中,该技术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环形 互连,能显著增加网络的可用性,但同时要考虑解决网络风暴问题。另外,航空公司或者飞机 OEM 制造商总是希望在更换故障设备或加改装时,部署尽可能简单,最好是智能识别,通过拓 扑发现确定设备自身位置,从而最终实现基于 IP 的自动配置。环形以太网菊花链技术,用于设 计实现满足客户要求的智能化的客舱核心系统,实现国产民机的国产化配套。
(5)机载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C919 机载信息系统是专用网络系统,既要实现与公共域网络的互联互通,还要保证自身及 航电核心网络的安全。机载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基于机载网络环境在应用模式、运行环境及适 航要求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在机载网络中建立完善的网络防护机制,隔离外部的数据访问,防 止恶意攻;同时,采用基于硬件的航电通信保护措施,保证信息系统与飞机控制域的飞机核心 网络的通信单向受控。从而保证飞机安全,断绝网络安全隐患。
(6)网络通信协议转换与数据综合处理技术
机载信息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在飞机停泊在机场上时为飞机与地面支持系统提供蜂窝移动接 入或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完成飞机与地面基于文件的连接,实现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由于 机场基站选型的不确定性,无线接入存在多种通信协议的协作实现。不但需要兼容蜂窝移动通 信的不同制式网络协议,还需要满足无线局域网体制及其相关应用的网络协议。网络通信协议 转换与数据综合处理技术,用于实现不同的通信协议,信号编码及调制方式下的通信协议的转 换和数据交互,并通过专用设计的网关以有效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系统网络的安全性。
2、引入先进设计理念,确保适航安全
(1)高可靠性设计理念
大型飞机机载设备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高可靠性。Martin Beeby先生在欧美领先的航电企业任职多年,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相关适航规范制定经验。高可靠性是实现大型飞机的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和高完好性要求的基础。通常国外机载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几千到几万小时,而国产设备的MTBF从几百到几千个小时,这之间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差距。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系统与设备研制的各个方面,本项目拟从设计开发、仿真、制造、验证、使用等各个方面,并考虑到大型飞机机载设备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等因素,提高本机载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2)冗余设计理念
以CN系统设计为例,采用双RTU构型时,两个RTU之间可实现数据同步。RTU在同步状态下,可与另一RTU共同控制两组无线电通信导航功能,实现系统的冗余设计。在同步状态下,双RTU操作面板均只能设置各自本侧调谐数据,对侧调谐数据通过同步通信由对侧RTU进行设置,但可以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对侧调谐数据。双RTU之间的数据同步主要由RTU软件、CPU模块和I/O模块实现。RTU 开机后其离散接口RTU_DISABLE状态为OPEN。当RTU离散接口XSD_RTU_DISABLE接收到对侧RTU的RTU_DISABLE离散接口状态为OPEN 时,RTU判定当前工作于数据同步状态。在同步状态下,RTU通过Crosstalk,即1个429输入和1个429输出,实现同步数据的接收和发送。RTU同步数据可分为周期性同步数据和事件性同步数据。周期性数据用于向对侧RTU传送当前的工作状态,事件性数据用于向对侧RTU传送当前修改的参数。RTU设计ACK应答已确保事件性数据能被接收。RTU通过判断对侧心跳数据是否正常来确定同步状态是否正常。若同步异常会给出警示信息。冗余的设计可以保证航空器的高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3)调谐与音频控制冗余备份及同步交互机制
通信导航系统中的调谐与音频控制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系统,由多个调谐控制及音频控 制管理设备组成,负责整个通信导航系统的调谐控制、音频控制和音频管理,调谐与音频控制 管理需要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调谐控制数据、音频控制数据、音频管理数据等通过数据总线与 其它处理节点进行实时的同步。调谐与音频控制冗余备份及同步交互机制设计技术用于保证用 户对通信导航系统的调谐与音频控制操作的一致性(正确)、可用性(实时)、分区容错性(无二意性),保障民机飞行安全。
2、引入了基于图形界面的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改善现有IT环境
为确保C919飞机数据链项目的顺利实施,Martin Beeby先生对航电公司的IT环境建设(包括相关的项目管理工具、研发支持工具)进行评估,给出更改建议,带领项目团队进行优化和完善;为确保所有的数据链项目研发工作都基于符合国际惯例的先进的适航软件开发工具和IT环境进行,Martin Beeby先生为电科航电引入了基于图形界面的软件自动化测试环境,有效提高了软件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目前已搭建起一套适用于DO-178C研发的IT环境,既能保证项目团队的国际化研发环境,又能保证团队成员能够访问基于本公司IT环境。
3、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设计理念
以数据链应用图形界面设计为例,Martin Beeby先生提出基于 ARINC661 规范进行设计,显示器只负责图形的显示,而具体的 飞行行为的控制则交由具体的逻辑处理监管,在解除了显示器和逻辑处理器之间的耦合关系后, 即使是显示器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飞机的行为,从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 升。基于客户端和服务端的 ARINC 661 图形界面设计技术,按照 ARINC 661 规范进行显示系统、 驾驶舱图形界面以及人机界面设计。实现驾驶舱显示系统与用户应用的去耦合,极大的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增强了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4、引入双计划管理模式,对标国际领先企业管理模式,降低项目进度风险
实施内、外部双计划管理。项目团队根据内部计划开展工作,在外部节点之前完成评审,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在交付柯林斯之前做迭代开发;外部计划是向柯林斯交付计划。通过内外双计划管理,极大地降低了项目进度风险。在工作计划制定时,避免独立的任务分配,鼓励大家协同工作(包括小的团队和大的团队),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够有效沟通为解决项目问题都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使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突出贡献三:尽心尽力,竭尽所能,鼎力相助国产大型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电系统国产化配套
1、C919飞机数据链系统研发
C919飞机数据链研发是国家重大专项C919大飞机研制内容的子课题,是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符合适航要求的民用飞机数据链产品。但C919项目总体研制进度紧迫,研制初期目前国内民用飞机航电数据链领域自主开发能力有限、技术基础薄弱、适航经验不足。因此,中电科航电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聘请Martin Beeby先生带领和指导团队按照适航流程要求开展研发工作。
Martin Beeby先生作为国际《机载系统/设备合格审定中的软件考虑》RTCA DO-178C编委成员之一的国际适航软件专家,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在他的带领下,中方团队深入消化、理解国外先进的机载数据链产品研发标准体系、适航相关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航电系统和设备/软件的研发流程,建立起满足适航取证要求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按照适航要求开展数据链软件的研制,开展基于综合模块化航电架构IMA分区操作系统ARINC 653的民用飞机数据链应用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完成软件适航审定计划、软件开发计划、软件验证计划、软件测试计划、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需求、设计和编码标准等适航文档制定,通过了上飞院计划流程评审(PPR);完成实验室集成件高级软件需求,并于16年8月份在美国通过了上飞院的初步设计评审(PDR);突破了基于ARINC661规范图形界面的数据链界面设计技术,完成了空中交通服务和控制与状态应用软件人机交互设计和操作流程定义,获得上飞院认可和批准;突破了基于综合模块航电设备的数据链软件集成技术,完成绿标签软件开发和测试,并通过柯林斯公司的测试和验收,受到柯林斯的高度评价,并交付给上飞院;突破了适航软件覆盖率测试技术,完成覆盖率工具和C919综合模块航电设备的集成,为达到高安全性软件测试适航目标要求奠定技术基础。
在Martin Beeby先生的带领下,航电公司数据链团队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航电系统数据链研发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参照国外先进的数据链系统体系架构,已数据链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展数据链总体架构设计,确保按计划完成C919飞机数据链研发任务的同时,支持C919飞机重大专项顺利完成。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已形成一定的适航软件研制能力,对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未来基于DO-178C的软件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破了国外民用飞机数据链垄断局面,填补国内空白,并通过民用飞机航电数据链系统研发为军机航电数据链系统研发及适航认证奠定技术基础,推动数据链系统适航技术在军机数据链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制成果可以在民用客机上推广使用,现已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局方的SOI#2,CAAC批准了ATS和CSA软件的适航审定计划,这也是也是国内首次使用DO-178C、C++、DO-297等新技术而通过CAAC审查。该项目成果为未来军机产品自主研发、产业化发展及适航取证储备适航经验及技术,提高我国军民机数据链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适航能力。
2、C919、MA700大型客机机载信息综合处理系统研发
大型客机航电产品及系统是我国大飞机重大专项和通航飞机制造亟待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事实上,客机航电产品及系统长期被美国柯林斯、霍尼韦尔,法国泰雷兹等少数几家西方大公司垄断,在该领域,美法等国不但对华技术封锁和禁运,还设置了很高的技术门槛。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大力支持大飞机专项的同时,高度重视航电系统的国产化工作,通过引进Martin Beeby先生这样的航电领域技术专家,引导C919、AG600、MA700等机型的研制和批产工作,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加快客机航电系统的国产化。
2013年10月,由中国商飞牵头,联合包括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在内的相关单位组成联合团队共同开展大型客机机载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及客舱核心系统的国内自主研制。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承担了以下任务:系统总体工作,开展系统总体设计,负责系统及系统软件的集成。其中,航电公司主要负责乘务员管理控制子系统的研制与集成,并承担1个机载设备和9款机载应用软件的研制,以及地面支持设备(含地面维护支持软件)的研制工作。C919机载信息系统是机载信息综合处理技术实现的载体,本项目以研制机载信息系统为目标,重点开展大型客机机载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机载信息系统软硬件体系架构设计、机载信息系统核心设备及软件研发、机载信息系统实验室集成测试验证等工作,最终研制出机载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和软件,实现对机载信息的综合处理。而客舱核心系统是C919飞机客舱中提供客舱基础服务的核心平台系统。客舱核心系统提供了对客舱的照明、温度、水/废水、舱门、娱乐、乘客服务的状态监视和控制功能,还提供了对客舱广播和乘务员内话的功能。做为客舱的核心接入平台,客舱核心系统提供了与13个飞机系统的交联接口服务和数据适配。
在该项目的整个研制过程中,Martin Beeby先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指导。他参加了C919客舱系统PDR(30余份文件)和CDR(60余份文件)评审,提出多项宝贵意见和合理改进措施。同时,Martin Beeby先生还代表CETCA参与多项与上海商飞公司COMAC的技术协调工作,同633所进行CIU软硬件架构协调,与COMAC进行“免除CMT硬件设计保证文件提交申请”的沟通协调等。
整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Martin Beeby先生要求全体项目组成员严格按照适航研制流程开展,项目的顺利推进促进了对SAE ARP4754a、ARP4761、DO-160G、DO-178C和DO-254等适航规章的理解,进一步完善适航研制流程,推动公司健全构型管理、文件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供应商管理,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只专业知识过硬、适航意识较强的人才队伍。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主机单位中国商飞的高度好评,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作为客机航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机载信息系统作为民用飞机专项的配套项目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向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MA700等机型推广,同时也可以作为国内新型客机的机载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逐步向波音、空客等机型推广,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客机航电系统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高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客机机载信息系统将极大地优化国家民用航空的产业结构,带动民用航空电子全产业链完整协调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带动产业领域上下游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升民用航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自主航空产业的发展转型,促进四川省航空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本项目,突破客机机载系统方面的关键技术,构建客机机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整体提升我国客机机载系统研制水平,逐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技术和适航队伍,形成自主研发能力,为国内客机航空电子系统研制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推进我国航电产业发展,为振兴民族航空工业、实现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做出贡献。
3、符合适航要求的民机无线电调谐单元研制技术研究
民机航电设备是我国自主发展“大飞机”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中电科航电公司是国家建立的航电龙头企业,担负着民机航电设备国产化的重任。针对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TA600飞机),Martin Beeby先生带领中方团队以满足通信导航系统机载无线电调谐控制设备自主研发为需求,按SAE ARP 4761《民航机载系统及设备安全性评估程序指南和方法》等标准,开展符合适航要求的无线电调谐单元(RTU)研制工作,全面满足主机单位提出的RTU设备性能指标和应用环境要求,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填补民机适航产品无线电调谐设备的国内空白。
项目实施具体内容为:中电科航电为总牵头,以符合适航要求的无线电调谐单元(RTU)研究对象,旨在开展大型民用客机、支线飞机通信导航系统调谐控制架构、逻辑、控制流、数据流研究;机载调谐控制功能双余度冗余设计、调谐数据同步机制研究;RTU设备适航研制和审查研制;RTU实验室集成验证测试、机上地面试验、试飞试验并适航取证等,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实现通信导航系统机载无线电调谐控制设备自主研发。
在Martin Beeby先生的带领和全体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重点针对RTU设备研制展开技术攻关,完成RTU试制,开展RTU设备测试环境整体结构设计。完成大型民用客机、支线飞机通信导航系统调谐控制研究,机载调谐控制功能升级,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开展RTU设备适航研制和审查,制定行业标准。项目团队建立了满足适航要求的基于MBSE的民用飞机机载设备软件系统适航研发体系和基于FPGA的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硬件适航研发体系,以RTU适航研制为依托,形成了一套满足适航要求的机载设备研发体系。参研单位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经济、技术指标要求,成功研制符合适航要求的民机无线电调谐单元,成功建立民用飞机机载设备适航研制体系,填补了我国在通信导航系统机载无线电调谐控制设备领域的空白,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提升了我国航空电子领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贡献四: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积极推动我国适航研究中各类研发工作规范和流程的建设
1、根据适航要求进行航电设备嵌入式软件开发
Martin Beeby先生带领数据链团队按照适航要求进行ATS和CSA软件的研发,并根据航电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公司现有流程对研发流程提出优化。目前数据链团队已在Martin的带领下逐步掌握计划和标准编制、需求分解、软件设计、软件验证、自动化测试、质量管理、配置管理等DO-178C研发流程所要求的技能。Martin直接参与和指导团队产生如下成果:
(1)DO-178C计划阶段文档:
l 《C919_DataLink_SW_Requirement&Design_Standard- A1》
l 《Data ink ATS Plan For Software Aspects Of Certification- A1》
l 《Data ink CSA Plan For Software Aspects Of Certification- A1》
l 《Coding Standard- A1》
l 《Data link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lan- A1》
l 《Data link Software Development Plan- A1》
l 《Data link 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 Plan -A1》
l 《Data link Software Verification Plan -A1》
(2)需求阶段文档:
l 《HLSRS for Common- A1》
l 《HLSRS for ATS- A1》
l 《HLSRS for CSA- A1》
(3)测试环境文档:
l 《Software Test Environment -A1》
l 《C919_Datalink Automation Test Solution- A1》
(4)设计阶段文档:
l 《Software_Design_LLRs -V1.0》
2、规范研发流程及技术文档撰写
为确保研发文档和流程能够满足严苛的民航适航标准,Martin Beeby先生每年都带领中方团队对相关设计文档进行更新。Martin直接参与和指导团队产生如下成果:
(1)软件需求和设计文档:
l 《C919_DataLink_ATS Low Level Requirements》
《C919数据链空中交通服务低层软件需求》
l 《C919_DataLink_CSA Low Level Requirements》
《C919数据链控制与状态应用低层软件需求》
l 《C919_DataLink_ATS Software Design》
《C919数据链空中交通服务软件设计》
l 《C919_DataLink_CSA Software Design》
《C919数据链控制与状态应用软件设计》
(2)测试开发文档:
l 《C919_DataLink_ATS HLRs Test Case》
《C919数据链空中交通服务高层软件测试用例》
l 《C919_DataLink_CSA HLRs Test Case》
《C919数据链控制与状态应用高层软件测试用例》
l 《C919_DataLink_ATS HLRs Test Procedure》
《C919数据链空中交通服务高层软件测试程序》
l 《C919_DataLink_CSA HLRs Test Procedure》
《C919数据链控制与状态应用高层软件测试程序》
(3)软件及设备:
l 蓝标签2.0 ATS 软件
l 蓝标签2.0 CSA软件
l 红标签ATS 软件
l 红标签CSA软件
l 参数仿真器设备及软件
3、适航体系建设
未来20年,全球对各类民用飞机将有约3万架的需求,其中大飞机有约2.3万架需求,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有7000架以上需求;预计未来20年内,我国将有2500架左右国产大型客机的需求。民用航空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民用航空电子领域的发展,机载航电系统约占飞机总价值的15%到20%,具备卓越盈利能力,大量的商用飞机(含干线客机、支线客机)、直升机等通用机市场为数据链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按我国2500架飞机市场计算单通道按1500架算,数据链系统单套为30万元人民币,如果能占据75%国内市场,数据链销售额约37500万元;如果能占据5%国外市场,数据链销售额约45000万元,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和预期经济效益。
Martin Beeby先生具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适航产品研发经验,通过六年多的实际工作,Martin Beeby先生有效地带领团队进行项目研发和各项活动,为多个关键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交付的软件及其相关输出文件满足适航要求,逐步带领航电公司形成符合适航要求的航电系统、设备及软件的适航研制能力。
(1)民机航电产品设计、生产、客服体系建设
l 设计体系建设
在机载系统、硬件以及软件开发和验证流程体系建设方面,研究国际上广为认可的民用航空机载电子系统(包含硬件及软件)适航产品提供设计指南和技术认证的相关标准主要有SAEARP 4754A《民用飞机和系统开发指南》、SAE ARP 4761《对民用机载系统和设备进行安全性评估过程的指导和方法》、RTCA DO-178C《机载系统和设备的软件审定考虑》、RTCA DO-254《机载电子硬件的设计保证指南》,通过对上述标准、指南所定义的研制流程、流程之间的关系及各流程的目标、为完成目标所开展活动的研究,行成相应的设计开发管理程序、开发规范、模板及检查单等。
l 生产质量保证系统建设
在生产质量保证系统建设方面,将研究CCAR-21部《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及AP-21-AA-2010-04R4《生产许可审定和监督程序》中有关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根据对相关要求的分析形成初步的生产质量保证系统建设策划方案,为后续公司建设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准的生产质量保证系统奠定基础。
l 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客户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工程技术、客户支援和网络化数据中心等核心业务,坚持管理创新,走开放合作之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机载设备客户服务核心技术;建立覆盖工程技术、技术出版物管理、运行支持等客服业务,满足民用飞机制造商要求的客服体系。
(2)覆盖改装的设计保证体系建设
在设计保证系统改装扩项建设方面,将对设计保证系统能力范围进行研究,以明确哪些设计审查工作可以由局方授权给企业进行开展,在此基础上,企业将对系统管理架构进行调整。为了保证设计及验证过程符合设计规范,需研究适航人员及质量人员监督活动的开展方式。设计保证系统改装扩项后独立监控职能将可能会与企业现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产生矛盾、资质授权将可能会与企业现有的人事制度产生矛盾等,以上问题在设计保证系统建设时也将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保证扩项后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
(3)制定民用航空机载产品技术标准规定
对TSO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溯源、分析和研究,明确TSO标准的产生背景和技术定义等方面内容,确定TSO标准对应机载设备的适航性设计要求、验证方法、评定准则,拟制民用航空机载产品最低性能标准相关技术标准规定CTSO 或行业标准草案(含相关指南性文件),包括TSO-C113a、TSO-34e、TSO-C40c、TSO-C169a等共计10份技术标准规定CTSO或行业标准草案拟制。
突出贡献五:兢兢业业,成果显著,协助提高我国航电企业专业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
1、解决ARINC 661规范中竞态条件的方法
Martin Beeby先生入职航电公司后,协助完成了发明专利《一种解决ARINC 661规范中竞态条件的方法》,提供了一种解决ARINC 661规范中竞态条件的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方案均不具有通用性,且只是降低竞态条件产生概率,实现了从根本上解决竞态条件的产生的技术效果。该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ARINC 661规范中竞态条件的方法,通过增加对组件内部状态的锁定机制,使机载数据链软件或者驾驶舱显示器均能在某一时刻对组件的内部状态具有独占权并通知对方组件内部状态的改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双方同时操作组件内部状态导致对组件的内部状态理解不一致的情况,达到避免竞态条件产生的目的。
2、基于DO-330的商业成品软件的工具鉴定方法
Martin Beeby先生协助项目团队开展了工具鉴定工作并支持完成《基于DO-330的商业成品软件的工具鉴定方法及应用》论文,针对目前国内自主研制机载软件的适航审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而在软件研制中的工具鉴定更是一个新课题,以C919数据链项目应用为基础,通过对DO-178C和DO-330标准的研究,使用了一种将鉴定主体分为工具开发者和工具用户两部分一起完成鉴定工作的方法,完成商业成品工具软件Vectorcast在民用飞机领域的鉴定工作,包括工具鉴定准则、开展的活动和提供的鉴定数据,实现工具软件合格审定的目的,对后续机载软件研制项目过程中如何开展工具软件的鉴定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