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医疗电子专业委员会 联合学术年会通知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6-23 10:24:00
由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四川省电子学会医疗电子专业委员会、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中心(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信息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承办的“2015年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医疗电子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7月24-26日在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认知科学是21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对临床脑疾病的诊断、干预,以及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推进认知科学的发展。欢迎国内外致力于认知科学发展研究的学者、脑疾病临床医生及相关企业积极报名参会。
一、 会议主题
认知科学脑疾病转化医学研究
二、 会议时间
2015年7月24日-26日
(7月24日13:00—20:00报到,25日-26日会议)
三、 会议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博瑞花园酒店(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大道11号)
四、 会议重要学术报告
会议主席: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电子科技大学 尧德中教授
题 目 | 主讲人 |
奠定认知科学不可替代学科地位的三大基石及其对 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 陈霖院士 |
精神分裂症对听觉线索去掩蔽过程脑机制的影响作 用 | 北京大学 李量教授 |
精神分裂症的转化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楚侨研究员 |
如何应对认知老化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李春波教授 |
多模态精神疾病影像学模式识别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 陈华富教授 |
情绪脑疾病及其创新治疗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 Benjamin Becker教授 |
正念认知疗法 | 四川精神卫生中心 黄国平教授 |
情绪障碍的认知心理治疗 |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 袁茵主任医师 |
脑网络与精神分裂症治疗 |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 段明君主任 |
五、 会议其他事宜
请有意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代表将参会回执发送至cognitivesci@163.com,回执提交截止日期为2015年7月15日。参会代表需在报到现场缴纳会议注册费600元/人(含会议费、资料费及会议用餐),企业代表注册费用按会议招商函内容执行,所有参会代表的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六、 学分
本次会议将对报到注册参加会议的医生代表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拾分。
七、 会议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刘博 13880495807 卢竞 13882264982
电子邮件:cognitivesci@163.com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4号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编:610054
四川省电子学会医疗电子专业委员会
2015年6月15日
主讲人简介
陈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医院脑认知成像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八五攀登计划“认知科学若干重大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1996年获得“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研究奖金资助;现是国家自然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及其无创性脑认知成像研究”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交叉学科方向性项目“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首席科学家。现被聘为Visual Cognition、Gestalt Theory、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和BrainMap编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Study of Attention & Performance”顾问委员会委员。2004年,获得香港“杰出科学家奖”。陈霖于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后留校任教。1980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1985年成为教授。198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此后又赴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任访问学者。2002年出任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成为著名心理学家潘菽逝世15年之后的中科院首位心理学院士。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当选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IACS)主席。
尧德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14-)、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01-)、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13-)、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尧德中教授具有多学科的学历和研究经历,他是理学学士(1985)、农学硕士(1988)、工学博士(1991)和生物医学博士(2005);95年任教授;97.9—98.8在美国Uni Illi Chicago电子工程系、00.11-01.5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心理系、03.10-04.2在丹麦Aalborg 大学健康科学系进行访问与合作。先后担任Phys Med Biol、PLoS One等刊物编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认知科学学会理事长等。尧德中教授主要从事以脑电和磁共振为代表的无创脑信息获取技术,及其在脑-机接口(BCI)和脑功能/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负责有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仪器、神经信息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等项目。已培养博士生26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H指数 29),入选Elsevier 2014年“1651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参编国外英文专著4部,中文教材1本、专著2本;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各1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转化1项)。
李量,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大学获生理心理学硕士学位。1988至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4年在加拿大Carleton大学获心理学哲学博士,专业神经科学。1994至1996年,获得加拿大自然和工程学研究基金委员会(NSERC)的博士后经费,在Queen’s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6至1997年在Queen’s大学担任讲课助理教授。1997至199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7至1998年担任加拿大自然和工程学研究基金委员会委员。1999至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2000年起到现在为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目前还承担北京大学"985"生理心理学科建设带头人 、北京大学听觉与言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通讯系统研究中心兼职副教授、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
陈楚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获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认知神经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他拥有康复科学专业资格,并曾在香港多间医院机构工作,专心于中风、脊椎受损、其它神经系统引发的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卫生、适应过程、生活素质等问题。近年更专心于神经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李春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医院)副院长、承担国家级和市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擅长对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老年期记忆问题和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诊治。
陈华富,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破格评为教授、博士导师,2005.9-2006.3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脑功能成像、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和优化算法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霍英东青年基金(1项)和973子项目(1项)等七项科研项目。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 获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4)。在国际重要刊物: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IEEE Trans、Biomedical Enginee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rain topography、Neurocomputing 和国内著名刊物:中国科学,电子学报等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论文15篇,EI 18篇,ISTP 8篇。
Benjamin Becker,教授,2015 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中心教授。2010年7月获得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其神经网络与病理机制,从而研发针对精神疾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Becker教授近5年来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IF=13.559)、Brain (IF=10.226)、PNAS (IF=9.809)、Biological Psychiatry (IF=9.472)、Neuropsychopharmacology (IF=7.833)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平均影响因子6.32,最高他引50次。申请人有独立出版专著一本,和关于杏仁核对尼古丁成瘾影响的论著章节一篇,并担任了17本期刊杂志的审稿人,是人类大脑图谱组织(OHBM)和德国心理学会成员。其中对于癔病性失明、精神分裂症、药物成瘾和杏仁核功能方面的研究为相关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黄国平,副主任医师,教授,副院长,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赴日本、香港研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金色阳光工程学术顾问、全国心理援助预案起草人、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青年联盟主席团成员、中国残疾人心理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心理卫生专委会委员、省精神康复专委会委员、省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市心理委员专委会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等杂志编委。主持或主研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英国牛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际、国内课题多项,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篇,主编、参编《彩虹重现》、《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等教材、专著10余部,著述60多万字。多次受邀在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担任现场心理辅导和讲座,担任成都、绵阳广电主讲。现主要从事创伤心理学、压力管理以及各类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有关治疗个案曾在CCTV中播出。曾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袁茵,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首席心理专家、临床心理科主任、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精神医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理事,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女性心身健康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精神专科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问题、行为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具有深入研究并有丰富的经验。
段明君,副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8年余,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失眠症和早期精神疾病的诊治,心理咨询与治疗。承担多项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参与多项省市科研项目。曾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