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历程 | 在会六十年
来源:蒋臣琦 发布时间:2022-05-19 11:03:58
我于1962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留校任教;1970年10月调到位于永川县的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研究所);1981年当选为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专业委员会主任;1986年9月~2006年3月,我在四川省电子厅工作期间,直接参与了学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学会发展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初创
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以南光机器厂(1877年的四川机器总局)和重庆海关寄信局(1897年,清政府开办的国家邮政正式营业)的建立为代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53年到196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布局重点建设时期,也是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前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电子工业占9项,其中有3项集中布点在成都东郊,包括国营成都新兴仪器厂(719厂)、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715厂)。在此期间相继建立了全国第一所电子技术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中国第一个电子技术研究所——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现中电10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所(现为战略支援部队第57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现为北方激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片区)、宜宾的国营红星无线电器材厂(799厂),扩大了南光机器厂。1958~1962年的“二五时期”,在成都建成了红光电子管厂(773厂)、国光电子管厂(776)、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厂)、成都电机厂(906厂)、在绵阳建立了长虹机器厂(780厂)、培江有线电厂(730厂)、华丰无线电器厂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6月,四川省电子学会在成都成立,成为继中国电子学会成立(1962年4月)之后,中国最早、专业最多的省级电子学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甲纲同志((1916~1991)当选为首任理事长。
四川省电子学会开展的第一件有深远影响的活动,是在1962年11月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四川省电子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这也是四川省电子行业召开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开创了我省电子科学技术的先河。这次会议高举了科学技术的旗帜,彰显了以学术活动为核心的学会工作特点,为电子学会后期的良性发展树立了宗旨、奠定了基础。
当年,我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有幸跟随良师无线电零件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主任毛钧业先生参加了学术年会,并在会上作了“变容二级管参数测量”的学术报告,使我从此与四川省电子学会结上了缘份。
毛钧业,浙江余姚人,1942年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同年10月受学院委托组织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无线电零件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1958年任该系系主任。毛钧业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电报学》《微波半导体器件》等著作,为我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时代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学会的诞生,学会的活动助推了行业的发展。到1965年,全省共建成部属企事业单位26个,职工4.2万人,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3亿元,(1990年不变价计算),主要产品大类有地面雷达、机载雷达、敌我识别雷达、航空电台、无线电通信设备、载波通讯设备、保密通讯设备、电子专用设备、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及电子材料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遭受重创,电子学会的活动也不得不停止。
然而,1964-1977年的“三线建设”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期间,国家对四川电子工业共投资6.5亿多元,占全国电子工业“三线建设”投资总额的25%。在广元、乐山、永川等地,新建081基地(现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等15个企业,新发展了十余类产品,新组建了九所、二十四所、二十九所、三十所,十一设计研究院也从辽宁迁至四川。从1965年开始为建设小三线和加快电子产品的地区协作配套,新建立了28个地方电子企业,到1977年电子工业的企事业单位增加到103个,职工9.66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19亿元。
恢复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动乱结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四川省电子学会活动开始逐步恢复,德高望重的牛季良理事长和高翔秘书长接手学会时账上只有370元,开代表大会几乎用完。当时的学会处于一无资金、二无专职人员、三无具体社会职能的状态。为了尽快恢复学会活动,牛继良理事长和高翔秘书长忘我劳动和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抓好立章建制修改学会章程,确定了学会是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团,学会民主办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这充分体现了学会学术性和群众性的特质,群众性是学会的第二特征,学会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科技活动社会化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民主办会是学会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其次着手恢复原有专委会活动和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成立新的专委会。在当时的条件下,组建工作难度是很大的。比如在组建半导体专委会时,高翔秘书长就三次到全国第一个集成电路研究所——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研究所,以下简称“24所”)交流。当时24所在永川县山区,从成都到永川要坐十来个钟头火车,从火车站到所里还有3公里的山路,没有公共汽车,有时遇不到便车还要靠走路,非常辛苦。我是1970年10月调到24所工作的,我在这里接待了四川省电子学会的高翔秘书长。在高翔同志的努力下,1981年在24所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半导体专委会成立大会,会议邀请了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陈星弼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学者做学术报告,我作为专委会主任回到了四川省电子学会大家庭。
1984年8月,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同志到24所考察,我陪他参观所里的科技成果展览。在参观过程中江泽民同志问我:小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说:我是成电半导体专业毕业的,是系主任毛钧业教授的学生。他说:那我们是先后同学,我是学长你是学弟哦!在听取所领导汇报时,江泽民同志说:小蒋,来坐我身边。事后我才知道他在交大读书,毛均业主任是他的老师,在成电考察时,江泽民还专门到毛先生家里去看望。
半导体专委会成立时,已打破行业界线。除电子行业外,其他部门的企事业单位也有参加。比如,作为冶金部直属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就成为了半导体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峨眉半导体材料厂的参加促进了集成电路攻关中的厂校合作,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学会突破了行业界线,把视野扩大到与电子行业相关的领域,这不但扩大了学会的内涵,也使交叉学科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比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参加电子学会,大大增加了学会的权重,挂靠在中物院五所的“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术年会”、“电子信息技术年会”到2021年都已经举办了20届,每年的优秀论文中物院占的比重很大,更难能可贵的是,中物院把在学会发表的论文作为职称评定参考条件。
当年,其他新专委会的成立,也大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在高翔秘书长等同志的不懈努力下,到了1985年,电子学会的专委会已有近20个,十分不易。
1976年,我作为24所的工程师有幸参加了由电子部刘寅常务副部长带队的中国电子工业赴日本考察团。在20多天的考察中,参观了松下、日立、三菱、富士通、NEC五大电子集团的中央研究所和工厂等近30多个单位,感触很深。我们在搞“文革”,别人已大步向新兴产业发展了!比如,当时我国的集成电路用的是三英尺手工生产,,日本已用五英尺全自动生产了。回国总结时,我写了一篇《大打基础之仗,努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考察报告,电子部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决定于1977年召开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会,从此打响了我国攻克集成电路的艰辛历程。我参加了会议筹备的全过程。1977年~1980年,我在24所组织并参与了全国第一块4096位动态集成电路存储器和第一套单片微处理机的研制,分别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和电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68年,国防科委在四川永川县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即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解放军1424研究所,现中电集团24所),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模拟集成电路研究所。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经历军转民、三线调迁、国有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兴起、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六个发展阶段,克服各种困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四川电子工业总产值仅为4.7亿元,销售收入为3.57亿元。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95.6亿元,销售收入为162.58亿元,20年增长了82.8倍、44.5倍,出现了以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九洲电器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军转民典型。这些企业都是四川省电子学会的理事单位。
四川省电子学会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发展
1986年9月,我调到四川省电子厅工作,接任了四川省电子学会组织工作,一直到2006年3月,是这一时期学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
1992年6月,四川省电子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在纪念大会上,我作了“而立之年,再建新功”的发言。三十年来,四川省电子学会已发展成为省内有32个专业委员会和七个工作委员会,联络了16个地、市、州电子学会,跨行业跨部门联系省内200多个企业单位,组构了更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四川省电子学会无论在四川省科协系统,还是中国电子学会,都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科技生力军。
学会从1990年起连续19次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从1993年开始,连续获得中国电子学会“先进集体”表彰。1996年荣获中国科协“优秀桥梁工程项目”等荣誉称号。从2002年开始,连续获得四川省科协“十佳学会”、“先进集体”表彰。
从1986年~2006年的20年里,四川省电子学会在四川省科协的直接领导和中国电子学会的指导下,在老一代专家的关怀和数以千计的学会会员的积极参与下,高翔秘书长带领秘书处班子,依托挂靠单位的支持,忘我工作,使学会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坚持学会的学术性 学会每年都举行近百次学术活动,参加人员超过5000人次以上,论文上千篇,评选优秀论文数十篇。许多专委会每年都召开学术会议,到2021年有的召开了15到20次。学术交流的特点是扩大了学术交流范围,跨出了国界,省市地区和行业联合召开,举办的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水平和质量,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挂靠单位联办,充分发挥了学会横向联系的优势,并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学术。学术活动体现了学会以会员为本,为会员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和政府服务,明显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SMT等专委会在国内相应专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省SMT专委会秘书长曾应邀担任了世行贷款项目(8条SMT生产线)工作组组长。
建言献策、科技咨询 在第八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与各专委会、分会就开展了无偿咨询558项,决策咨询8项,建议10项,其中包括《振兴成都东郊电子行业基地的建议》、《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东郊电子工业调整》、《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等,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编辑出版工作 《电子报》和《电子天府》在国内颇具影响,成为我省获得一等奖的科技期刊。
培训和继续工作教育 为了广大电子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知识更新,补充,拓展与提高,继续工程教育专委会和部分专委会通过专题报告会、讲座培训班、研讨会及利用外国专家来川讲学的方式,仅在第八届组织了多次活动,参加人数达1364人,组织专家技术和企业管理培训共46期,培训学员5067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普工作 在普及工作委员会和有关专委会的努力下,每届学会都要组织数十次科普报告会,有数千人参加,每届都举行多种形式的青少年夏令营十余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激发了营员们学习电子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收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给营员留下了难忘愉快的夏令营生活经历。
科技展览工作 第八届理事会期间的四年里,共举办了西部电子展及不同主题、规模的电子展共11次,观众近万人,参展单位除省内外,分别来自美、英、法、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和30多个省市,受到省市领导,参展单位和观众的好评。
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学会工作的基础,二十年来会员单位和会员人数逐年增加,学会制定了多种管理办法和服务办法,学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筹建了四川省电子学会网站,扩大了学会的影响,使学会向现代化学会迈进了一步。从1992年向涛同志参加学会工作,学会的专职秘书也增加到四人。
四川省电子学会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单位的肯定。1991年我有幸作为四川省科协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协代表大会,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接见全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这是我第二次与江泽民同志一起照相了。
在我担任学会组织领导工作的二十年里,学会坚持“立会为公、民主办会、团结创新、服务会员”的办会宗旨,学会工作有很好的学术氛围,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比如学会召开理事会,成电领导和10所杨振中所长、29所李德成所长、30所刘村友所长每一次都来参加,可见他们对学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我的建议下,1997年学会筹集了二十余万奖励基金,奖励年度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学会自身的服务收入,实现了自收自支的良性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一无专职人员、二无资金的情况。
在这二十年,我作为志愿者在为学会服务中学到了新知识、结交了良师益友,对自己工作帮助很大。
2017年9月四川省电子学专家工作委员会讨论“成都市电子行业东调企业调查报告”。
创新
六十年来,四川省电子学会在各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紧跟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稳步前行。学会现有九个工作委员会,四十一个专委会,会员单位163个,涵盖了微电子、网络安全、大数据、通信、雷达导航、微波能应用、电子对抗、信号处理、医疗医疗电子等相关领域。特别是在向涛秘书长团队的努力下,学会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的核心基础上拓展了学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如:建言献策、普及科技知识、科技咨询服务、开展继续教育、编辑出版物等,尤其是以下方面成效突出:
设立四川电子科学技术奖 。 自2015年开始已举办三届“四川电子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共评选出了三个一等奖、九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其中大多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和引用,其中有的获奖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支持。四川电子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激励了青年学子科技创新热情,吸引了大批的青年会员,增强了学会的活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实用人才建设。学会自2016年起开展了音响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近300多名人员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专业技术人才音响调音师(中级)证书。学会至2019年起,连续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六个项目)的等级考试,,近2万余名中小学生通过考试,并获得了证书。学会连续六年举办四川省大学生智能硬件应用设计技能大赛,竞赛作为四川省第二批次紧缺人才平台建设项目,吸引到了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的中职院校参加。
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推优荐才。近年来学会组织专家为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单位的70个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作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定产品的单位,学会先后推荐有六个项目获得省经信厅省财政厅颁发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认定书证书和奖励。学会作为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科学技术奖”的提名单位,为本行业推荐了14个项目入围。学会作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学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提名单位,共推荐了六位同志参加后备人选的提名。
这些工作充分体现了四川省电子学会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社会功能,为推动四川省信息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使学会成为有专职人员、有发展资金、有社会功能的“三有”学会,实现了科技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工作出色,近年来四川省电子学会得到了许多奖励:
2014年,荣获省科协第七届“博士专家论谈”、“优秀组织单位奖”。
2015年获得四川省民政厅,学术社团评估5A等级。
2018年获得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学会。
2019年获得四川省科协信息工作、综合工作先进集体。
2020年获得四川省科协“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及“先进集体”。
2021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省科协“先进集体”。
期盼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首个突破万亿大关的产业。在新的一百年征程中,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将抓住机遇,聚力推动基础高端化,产业现代化,力争2025年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到2035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建成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我相信,四川省电子学会在这一过程,只要坚持“立会为公、民主办会”,坚持学术性和群众性,坚持作为党和国家与科技人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就一定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为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今年是我光荣在党62年,参加工作和在会60年。我为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四川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学会的巨大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虽然我已近耄耋之年,但学会60年正芳华正茂,活力无限。
【六十芳华正茂,喜看前程远大,不断开拓创新,助力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