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电子学会官网!
学会动态Learned dynamics

尧德中同志:脑信息专家、全国人大代表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28 10:06:36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电子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荣誉理事尧德中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大会。

       尧德中教授长期从事脑功能探索相关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包括脑电和磁共振信息提取技术及其在脑机交互与癫痫等脑疾病问题中的应用研究。在学术领域的跨界很大。先后在四个大学学习了物理学、土壤物理、地球物理和微波工程等4个不同的专业,罕见的横跨了理、工、农三大学科领域。1993年,他27岁博士后出站,再次“半路出家”转战“脑电科学”,在29岁即被破格提升为正教授。他认为正是在“跨界”中找到了各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从而获得了不竭的灵感和创新的动力。

       2018两会期间,出席会议的尧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跨界”到“跨越”,是中国科技教育应当强化的发展道路。他认为中国应当加大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支持学科间的双向流动。

       在培养跨学科人才方面,尧教授也在自身领域踏出了尝试的脚步。他培养的30余名博士生,学科背景多元化,有数学、医学、物理甚至文学等。他在电子科技大学领衔创建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心就是推动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间的交叉融合。

       2019年两会期间,尧教授对媒体表示,“智能+”提法是一个创新,这一提法有着更宽的视野,也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他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单纯基于算法的技术,潜力是有限的。而“类脑智能”的发展空间更大,应用的领域比人工智能要宽很多。“‘智能+’反映了国家在理解智能领域有一个新的拓展。”尧教授举例说,随着老龄化来临,可能需要聊天机器人,这对人工智能的要求就更高,需要在现在的人工智能基础上进行升级,这就需要“类脑智能”,它的学习能力更强、更快,也不需要那么多样本。尧德中团队也在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来对老年痴呆、脑瘫等脑科疾病等进行康复治疗。

       擅长“交叉融合”的尧教授,对待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2020今年的两会期间,尧教授在谈及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及未来川渝、成渝科技领域合作时表示:“成渝的科研水平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各自为战,较难在国内达致优势地位。”双方优势学科不同,合作空间巨大。他建议,双方应站在全球和全国的视角回看川渝的合作,就重大基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动重大项目的开展。

      作为一名脑信息专家,尧教授希望“西部科学城能够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他以自己的专业为例指出:大脑的功能与机制问题被认为是天下最复杂的科学问题,位于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和西南大学等在基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建树颇深,其研究手段多倾向于生物学、化学和行为学;而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则在类脑智能与脑疾病机制方面有更好的积累,研究手段主要为信息和影像技术。显然,“成都和重庆可以在脑科学基础与转化研究的链条上很好的整合起来,实现互补性优势的整合,进而奠定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影响力。”尧德中教授说。

 

相关链接: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基础是在1980年,在原无线电系(现通信学院)建立的“生物电子学”研究室,且在1980年就招收了相应方向的研究生。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立于1986年,是我国较早设立的该交叉学科之一。1993年该专业获得“生物电子学”硕士点,1995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7年“生物电子学”硕士点调整为“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0年,该学科专业获准建立“四川省网络化医学仪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位权;2001年,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同时获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